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徐东坡通讯员韩中军
“有困难,找老潘。”在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瀍西办事处东车站社区九龙台街130号院,居民中有这样一句口头禅。老潘,就是潘双林,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兵。
一身旧军装,一顶旧军帽,身材消瘦,虽然已经90岁高龄,但精神依然很好。8月16日,在九龙台街130号院一间简陋的小房间里,坐在凳子上的潘双林接过一位邻居送来的电饭锅,看了看说:“可以修,修好了我给你送去。”这个小房间就是老潘的 “义务维修工作室”,里面放满了居民送修的电饭锅、电扇、雨伞、电灯等。

对他的维修技术,邻居们直竖大拇指。这是老潘的老本行,过去他可是修战斗机的。
1931年出生的潘双林是原西安空军工程学院教员,享受正团职退休待遇。1951年年初,正值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不久,在洛阳市一所初中任教导员的潘双林瞒着家人报名参了军,参军后,潘双林被派往东北一所航空学校学习,毕业后被调往驻上海的空军部队任机械员、机械师,负责战斗机的故障排除、维修等,后又历任原空军第八航校学员、教员,原空军工程学院学员、教员。先后4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及时发现并排除战斗机重大故障,还发明了飞机起落架收纳工具,建立健全了故障排查程序和制度。
1985年,潘双林从西安空军工程学院退休。2000年,回到洛阳后,他主动放弃洛阳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第三休养所的优越生活条件,随妻子在九龙台街130号院居住,虽然条件艰苦,他却从不向组织提条件,而且二十多年来一直坚持助人为乐,奉献爱心。
2003年,潘双林居住的小区所属企业破产改制,小区物业管理无人接手,水电费长达半年无人收缴,停电半个月,马上面临停水。潘双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没人管不行,作为一个老党员,我必须站出来!”他向大家承诺,一定帮大家办好这个事。
当年70多岁的潘双林楼上楼下跑了100余户,查抄水、电表,清算水电费用,甚至还自掏腰包补上8000多元的水电费缺口,一周后,小区水电终于恢复供应。2005年在他多方奔波下,小区又完成水电管网改造。
为了方便居民,潘双林在小区自建了门卫室、传达室,自制黑板书写居民告示、张贴水电费、邮件来信通知等,成了小区的“义务总管”。他主动承担起庭院保洁工作,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利用自己在部队学到的技术,开了个“义务维修工作室”,为居民提供免费维修、疏通管道等服务。他还主动认领社区的党员服务岗,为辖区群众代办养老保险、计划生育服务、老年乘车证等业务。

他的热心奉献,让大家由衷敬佩。邻居罗二尧说:“潘老是个大好人,他是小区的安全员,也是清洁员、修理工,都是义务为大家做这些事,大家都非常感动。”
多年来,潘双林还捐款百余次援建希望小学、助学、救助困难群众等,金额难以计数。2008年捐款3万元援助汶川大地震灾区,捐款5万元助力脱贫攻坚,去年又捐款3万元资助抗击新冠疫情,今年为新乡抗洪救灾捐款1万元……仅有票据可查的捐款就约20万元。而潘双林的“抠”在小区也是出了名的。眼镜、军帽、军衣裤和斜挎包,这身行头跟随了他很多年。家里堆满了他从外面拣回来的物品,他觉得丢了太可惜,修修还能用。
“我不计较吃穿,只要还能干,就会继续为社会做些小事。”对自己所做的好事,潘双林经常以自己忘了为由不愿提起,“我今天的一切都是党给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所做的一切微不足道,都是应该的。”
编辑:赵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