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网 - 机械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新闻 | 国内市场 | 国际市场 | 市场分析 | 价格行情 | 技术动态 | 企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高端访谈 | 行业展会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湖北:品味夏粮“九连增”
B.biz | 商业搜索

湖北:品味夏粮“九连增”

信息来源:jooxoo.com   时间: 2012-07-26  浏览次数:251

  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夏收在农民的欢声笑语中落幕。

  据省农业厅初步统计,今年我省小麦总产达到77.2亿斤,比去年增加8亿斤以上,增产幅度11.6%。

  这是多年没有过的高增幅。

  这是在去年粮食“八连丰”高基数上的再跨越。

  年初,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年粮食增产目标任务是“5亿斤”。目前夏粮已经多收了8亿斤,完成全年粮食增产任务胜利在望。

  丰收的喜悦来自艰辛的努力。夏粮“九连增”,来之不易。

  行政推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湖北担当

  探寻成就“九连增”奇迹的因素,首要的是省委、省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高度重视。“湖广熟,天下足”,荆楚稻香麦浪自古就关乎国家粮仓。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解决好13亿人口吃饭问题视为治国安邦头等大事。

  作为农业大省,理应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多作贡献。历届省委、省政府把抓好粮食生产作为神圣的政治责任。

  粮食生产提升为“一把手”工程。粮食增产作为“三农”考核目标的重要指标。粮食种植计划层层分解落实。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农业强省建设过程中,更加突出粮食生产“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强化行政措施,营造重粮氛围,着力提升粮食产能。

  正是胸怀粮食安全大局,在去年抗旱保丰收的关键时刻,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等省领导密集深入粮食主产市县,靠前指挥,果断决策,推出“高价买粮”硬举措。省政府先后调度和下拨救灾资金2.9亿元,支持地方抗灾救灾,扩面积、增单产、保规划。省委号召全省“三万”工作队就地转为抗旱工作队,10万多名干部在田边沟埂与农民群众携手抗灾。

  这一年,我们经受住持续干旱、旱涝急转等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抗灾夺丰收,粮食生产实现新中国建立以来首次“八连丰”。“八连丰”后怎么办?连续多年粮食增产增收之后,一些地方出现了盲目乐观的倾向。省领导及时提醒,要求思想不麻痹、政策不减弱、工作不松懈,再加措施,再加力度,克服农资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不利因素影响,冲刺“九连增”。

  省委、省政府提出,2012年继续深入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用10亿斤的增产措施确保完成5亿斤的任务目标。

  抓好秋冬种,才有来年夏季好收成。省委、省政府及早谋划,去年8月下旬即召开秋冬播动员会暨粮食高产创建现场会。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2012年度粮食生产作出批示。各地相继召开动员会、现场会和技术培训会,动作之快、动手之早、重视程度之高,历史少有。

  扩大面积,种满种足。去年秋播,省农业厅16名厅领导每人对口联系一个冬闲田面积大的县(市),带着工作队蹲点,做压减冬闲田工作。

  全省各地成立工作专班,采取送种苗、引导土地季节性流转、号召村组党员干部带头等措施,压减冬闲田。黄冈市加强督办,对冬闲田连片超过50亩的乡镇,予以问责。

  据统计,全省开发利用冬闲田100万亩以上,冬闲田面积在上年基础上压缩30%。全省小麦和马铃薯种植面积,比上年度扩大了80万亩。

  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挖塘就是修仓,蓄水就是储粮”。挖塘堰、强基础、惠民生,去年12月初起,我省开展了新一轮“三万”活动,组织动员省、市、县三级7万多名干部,进驻全省2.6万个村,整治塘堰21万口,并以此带动农村“小农水”建设。过去的臭水塘、碟子堰、淤塞渠,变成了如今的便民塘、生态堰、丰收渠,为今夏粮食增产丰收提供了水源保障。

  今年三月,因低温阴雨寡照,全省多数地方小麦、油菜发育迟缓。农情牵动省领导的心。在3月22日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领导小组全体会议上,省委书记李鸿忠、省长王国生就抓好当前春耕备耕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全省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以“重中之重”的力度,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落实,全力打好春耕备耕主动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副省长赵斌深入田间地头,检查指导春耕备耕工作。

  在加强田间管理的关键时刻,全省“三万”工作队响应省委、省政府号召,迅速行动,开展春耕“四送”活动,送政策、送科技、送农资、送服务,助力春耕生产。省直各个涉农部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全力做好春耕生产的保障服务工作。

  科技给力——小麦马铃薯单产双双刷新纪录

  亩产过千斤!小麦主产区襄阳的万亩示范田,创下我省小麦单产新纪录。

  5月26日,农业部种植业司组织5名专家,对襄州区古驿镇11210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现场测产验收。专家组随机抽样,选取3个测产田块,现场收割称重,平均鲜重为每亩1125.76斤,扣除杂质水分,折合成标准产量为1061.06斤。

  专家组组长、河南省农技推广中心周继泽评价,襄阳小麦夺得高产,源自于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科技强。

  我省夏粮增收8亿斤,一靠面积增加,二靠单产增加。全省小麦平均单产494斤,比上年增加40斤。

  五斤马铃薯折合一斤原粮。马铃薯是我省夏粮生产的新亮点。

  5月27日——襄阳小麦高产喜讯传出的第二天,又从随州传来好消息:马铃薯单产创我省新纪录。

  省农技推广总站组织有关专家,对随县唐县镇马铃薯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测产验收,现场实收结果让人喜出望外,亩产鲜重7186斤,超历史最高纪录132斤。

  近年来,唐县镇摸索出深沟高垄、地膜覆盖等马铃薯栽培综合增产技术,马铃薯种植规模迅速扩大,今年面积达4.9万亩,其中示范片面积达3.2万亩。

  走进唐县镇,沿途运输马铃薯的拖拉机、大卡车,一辆接一辆。科技示范户李四清乐得合不拢嘴,他毫不隐瞒:“连续4年种植20多亩马铃薯,每年纯收入10万多元,已在武汉买了房子。”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良种良法,增产的关键。调查显示,9年来,我省粮食产量的每一次提高,都与关键技术推广紧密相连。近5年来,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目前已达5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个百分点。

  去年秋冬播季节,省农业厅依托新型科技培训工程等载体,启动省、县、乡、村四级科技展示培训平台,加大对农民新型实用技术培训力度。今年开春,省农业厅又推出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的十大助农行动。

  各地也因势利导,加大了药剂拌种、轻简栽培、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为打通“科技到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各地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到田头,对种田大户实行“保姆式”服务。秋播,春耕,夏管,荆楚千里沃野,活跃着万名基层农技人员的身影。

  今年初,安陆市魏桥村种粮大户张光明家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叫程泽春,是雷公镇的科技特派员。从选种到购种,从田管到收割,程泽春“贴身服务”,全程参与,与张光明没日没夜地泡在田里。张光明说:“今年亩产千把斤。如果没有特派员,怕是收六七百斤都成问题。”

  今年,在安陆有近1000名这样的特派员,他们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财神”。

  春耕时节,襄州区东津镇羊桥村村民谢守志拿着手中的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笑逐颜开。在这张小小的卡上,土地肥力状况,配方施肥比例、数量,一目了然。

  襄阳实现粮食作物配方施肥全覆盖,科技人员向粮农发放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3万多份。“一喷三防”,今年在全省广泛推行。“一喷三防”,是指喷施一次含有药、肥、生长调节剂的混合物,可起到防病、防早衰、防高温逼熟三重效果,从而促进小麦稳产高产。该技术措施获得中央财政补助。我省将7500万元补助资金及时下拨到位,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措施的落实。

  选用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今年全省小麦优质化率达到85%,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90%;小麦机械条播达560万亩;“一喷三防”基本实现全覆盖。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比去年同期减少300多万亩,小麦产量与品质双提高。

  北部扩种小麦,南部扩种油菜,我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按照“北麦南油”优化种植布局,各扬各的优势,解决了夏粮夏油争地矛盾。今年,我省小麦、油菜实现了双增产。油菜总产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地位。

  经营创新——“如何种田”从传统迈向现代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力洗脚进城。这让人们产生担忧:谁来种田?

  危机孕育新机遇,困局催生新变革。“如何种田”破解“谁来种田”,荆楚田野,农业生产方式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今年夏粮大丰收,也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结出的硕果。

  夏收时节,49岁的刘敬品特别忙,心情也特别好。老刘负责150亩地的田间管理,他以前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种这么多田。

  刘敬品是孝南区三汊镇龙岗村的村民。去年初,他把家里9亩田的经营权,折成股份第一个加入了湖北春晖集团发起组建的“龙岗土地股份合作社”。在他带动下,全村580户农民,都陆续把自己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作为股份加入合作社,共计6000多亩。他们的收入也从原来的“两份”(国家直补、种粮收入),变为了“四份”(直补、保底土地收入、分红、工资)。

  以往,村民们自己种田时,大多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其它季节基本撂荒。土地股份合作社成立后,集中力量平整了土地,实行水稻、小麦连作,既收秋粮,又收夏粮。去年秋播,孝南区以“春晖模式”整合的粮田中,有3万多亩抢种了小麦,今夏收粮2000多万斤。

  当地农业局的同志说:这2000多万斤麦子相对于前两年,等于是“平白”增出来的。

  春晖集团农业合作社理事长谭伦蔚感慨地说:“模式创新,给农业生产注入了新活力!”

  群众的首创精神,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及时肯定。省有关部门在孝南区召开现场会,推荐“春晖模式”。省领导张昌尔要求各地在土地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促进现代农业大发展。

  土地股份合作的“春晖模式”,只是众多土地经营模式的一种。

  安心打工去赚钱,合作社帮你来种田。在天门,华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抢抓劳动力转移后的农机市场机遇,大力推广委托种田模式,实行机械化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合作社服务面积超过50万亩。这个合作社124人,代种了3.5万农户的地。华丰模式较好解决了分散承包与集约经营的矛盾。

  你不种,我来种。冬闲田季节性流转模式在各地涌现。孝昌县保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在邹岗镇租赁农户冬闲土地1500余亩,用来种植小麦。租赁费与合作社为农户春季耕整土地的劳务费两抵。

  襄阳张家集镇双丰收农机合作社,今年共种植小麦近2.84万亩,其中流转土地5400亩,代农民耕种23000亩。

  这些流转土地以前农户自己经营时,都只种一季水稻,合作社租赁后,都改成了麦稻两季连作,土地产出率大大提高。这种变化是怎么来的?双丰收农机合作社社长宋涛解释说:“因为稻田需要水,而麦田需要排水,稻麦连作,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工来修建沟渠,这个一家一户解决不了。但如果这些地都集中到一起,交给种粮大户或者合作社经营,那就能够统一修建沟渠,产生出规模效益。”

  农村劳动力减少,为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我省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因势利导,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政策,成立专班,引导服务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来自省农业厅的统计,通过加大工作力度,今年土地流转比例达到15%,大户种粮规模化效益日显。

  旋耕机把耕牛解放出来,收割机把镰刀变成闲置农具,机播机插使人们种田不再弯腰。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农业机械的应用,既是技术进步,也是种田方式的转变。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效率。

  襄阳市副市长郭忠说:“要是没有农业机械,小麦生产不可想象。”

  机耕,机播,机收,襄阳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今年襄阳投入了1.56万台联合收割机,在短短一个星期以内就将全市532.5万亩小麦全部收割完毕。

  省农业厅统计,全省小麦机收面积达1415万亩,机收水平达90%,比去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编者注:为了与公文保持一致,便于读者理解,本次报道的计重单位统一用斤。)

  政策激励——洒向粮农心田的及时雨

  6月2日这天,阳光明媚,枣阳市园艺村村民李兰和老伴来到自家的10亩麦田安排机收,看着颗颗金灿灿的麦粒从收割机中淌出,李兰喜不自禁,粗略估算了一下,总产量过万斤不成问题。“补贴及时,收购价涨,防虫还有补助,麦子高产,今年真是个好年景!”李兰高兴地对老伴说。

  要让农民铁心种粮,提高种粮收益是硬道理。夏粮“九连增”,得益于国家和省里出台的强有力的惠农政策。

  去年秋播前夕,国家就宣布,2012年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麦最低收购价,均提高到每100斤102元,比上年分别提高7元、9元和9元。最低收购价的公布,给农民早早吃了“定心丸”。

  今年开春后,国家和省里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接踵而来。59.9亿元中央惠农资金提前预拨;农业部启动“一喷三防”小麦病虫害补助政策;省政府及时就今年“粮食两补”政策向农民发出公开信。

  省级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加大,共安排以钱养事等资金7.2128亿元,其中新增1000万元重点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技术推广。

  让重农抓粮者和务农种粮者,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今年2月,我省拿出1200万元,奖励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和种粮大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粮食生产表彰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奖励最多的一次。

  全省各地也纷纷加大投入。襄阳市为冲刺百亿斤粮食目标,今年市、县两级新增粮食专项投入8000万元。

  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植保补助等各种种粮补贴,品种不断增多,标准不断提高。2004年全省各种种粮补贴发放额为4.5亿元,而201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了65亿元。

  全省“三万”工作队将惠农政策的宣传与落实作为重要任务,让群众对政策更加清楚、种粮更有底气。

  真金白银的好政策如春雨润泽荆楚田野,全省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随之高涨,地方党委政府对抓粮食生产也越来越自觉,越来越主动。

  全省夏粮增产10亿斤,襄阳挑了大梁。该市扩大夏粮面积39万亩,一季增产6亿斤。

  襄阳分管农业工作的市委常委王兆民说,抓粮食也是抓经济,我们像抓工业招商那样抓粮食生产。

  襄阳市农委主任李光河谈到建设百亿斤粮食大市时说,一方面,抓粮食生产是我们肩上的政治责任,另一方面,粮食也是襄阳的优势资源。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强,粮食早已从“包袱”化为“财富”。枣阳、襄州两个粮食大县(市、区),每年获得的奖励资金均在一亿元以上,这相当于10多个10亿元工业企业创造的本级财政收入。

  枣阳、襄州,是粮食大县(市、区),同时也是工业经济与财政收入强县(市、区)。

  在全省层面,也是这个道理。粮食是我们争取国家农业投入的基本前提,也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资源条件。正是有了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资源优势,近年我省食品工业得以迅猛崛起,跃升为第二大支柱产业。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机械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