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械网 - 机械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新闻 | 国内市场 | 国际市场 | 市场分析 | 价格行情 | 技术动态 | 企业新闻 | 政策法规 | 高端访谈 | 行业展会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麦茬地免耕播种大豆新技术将推广应用
B.biz | 商业搜索

麦茬地免耕播种大豆新技术将推广应用

信息来源:jooxoo.com   时间: 2012-07-05  浏览次数:245

  小麦丰产让农民喜悦,可机械化收获留下的麦茬却越长越高,给下茬作物播种带来困难,无奈之下农民采用极端做法一把火烧掉,造成环境污染严重。针对这一情况,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自成立伊始,即在深入开展生产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农艺农机专家结合、岗站协作,提出了“地表秸秆横向移出——播种、施肥、化控防除——秸秆移回均匀覆盖还田”的技术方案,并着手联合攻关解决这一难题。经过几年努力,近日,一项新的技术——“麦茬免耕覆秸精密播种”诞生并将大面积展开示范工作。
  6月21日,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举行了“麦茬机械化免耕覆秸播种技术现场展示会”。记者在现场看到,两套分别与30马力和40马力拖拉机配套的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正在田间作业,其中一台播种大豆,另一台同时播种大豆、玉米和花生。在近40厘米高的麦秸覆盖原茬地上,播种机平稳地将秸秆和部分根茬抛洒在机具的一侧,待机组返程作业时,又将被抛洒出的麦秸抛回,使其均匀地覆盖在刚刚播完的地方,机具一次进地即可同时完成种床整备、侧深施肥、精密播种、覆土、镇压、覆秸等多重工序。现场人员扒开播后5厘米深的土层看到,一粒粒大豆、玉米和花生种子准确点播在种沟中,株距均匀,深度一致,籽粒完好,没有脱皮现象。在离种子侧向5厘米深处,则会看到播撒在土壤里的种肥。
  在示范现场,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韩天富研究员告诉记者,这项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政府和农民的麦秸焚烧问题,杜绝了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火灾隐患,而且提高了下茬作物的播种质量,实现了节本增效,同时秸秆还田可保蓄土壤水分,对作物的均衡、持续、稳定增产奠定基础,使农业生产走向良性循环。
  另据大豆产业体系黄淮地区栽培岗位科学家吴存祥博士和机械研究室主任陈海涛教授介绍,这项技术可以改善种床条件,增加土壤含水量,使大豆出苗整齐,生长茁壮,在发育速度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优化产量构成因素。经过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每亩可增产15~20公斤,节本增效可达70~140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在麦茬免耕覆秸精量播种机研制和配套栽培技术研发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认为,麦茬机械化免耕覆秸播种技术可有效破解长期以来一直困扰黄淮海地区茬地免耕机械化播种和秸秆资源化处理的难题,其推广应用潜力巨大。而对于该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专家们希望在材料工艺、扬尘处理、用户定位等方面尽快进行优化与调试,加快免耕覆秸播种机具的定型生产,使这项新技术尽快造福于农业生产。
  可降解地膜解决农田“白色污染”
  近日,记者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了解到,膜下滴灌技术有新突破:新研制出的可降解地膜能够避免普通地膜对农田造成“白色污染”,同时消除残留地膜对农作物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目前,可降解地膜已在吉林省大面积推广。
  为了保障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水分需求,吉林省从2006年起开展了膜下滴灌高效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水肥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玉米高产、稳产。据统计,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的玉米地产量由常规栽培的亩产501公斤,增加到650公斤,还创造了半干旱区玉米小面积亩产1005公斤的高产纪录,技术推广区农民获益颇丰。
  然而,膜下滴灌技术在示范推广中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前郭县乌兰图嘎镇万宝山村的村民们反映,地膜大量残留在农田,不但不能降解,造成了“白色污染”,还妨碍了作物根系的正常发育,影响作物对水肥的吸收。另外,残留地膜还会堵塞播种机,影响播种质量,很多村民为此而苦恼。
  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给农民们带来了惊喜。据测算,可降解地膜露土部分占80%以上,当年可全部降解;埋土部分不到20%,每年降解35%以上,3年即可完成自然降解,具有普通地膜不可比拟的优势。
  吉林省农科院农研中心研究员刘惠涛介绍,地膜降解到土壤中以后,土壤中主要微生物的数量比普通地膜高出几倍。地膜被微生物消耗,微生物数量增加,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个过程叫做“光分解”,通过设定降解助剂的添加比例,在铺设两个月以后,地膜地上部分通过光合作用自然分解,地下部分通过微生物分解,残留部分则在次年春耕灭茬时机械分解。
  对于农民关心的成本问题,刘惠涛说,可降解地膜价格虽然比普通地膜价格高15%左右,相当于每亩增加费用7~8元钱,但由于节省了普通地膜田间收拾残膜的费用每亩10元,总体算下来还是节约了成本。
  据介绍,今年吉林省共推广两万亩可降解地膜。通过示范带动,明年将继续扩大推广面积,力争在三年内消除非降解地膜。
  我国研究人员发现可让稻米好吃又高产的基因
  我国研究人员6月24日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个可以同时影响水稻品质和产量的基因,将它应用到新品种水稻的培育中,有望让稻米好吃又高产。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傅向东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张桂权教授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研究员组成科研团队,在研究巴基斯坦的巴斯马蒂品种水稻时,发现一个名为GW8的基因与水稻品质有关。这个基因可以让稻米变得更为细长,还会影响米粒色泽、米粒中淀粉粒的排列和结构等特性,提高稻米在外观、口感等多方面的品质。
  进一步研究又发现,在中国大面积种植的一些高产水稻中也含有这个基因,只不过这些水稻中含有的是GW8基因的另一个变异类型,其主要作用不是影响品质,而是促进细胞分裂,从而增加米粒重量,提高产量。
  傅向东说:“我们研究还发现,GW8基因有一个新的变异类型,它可以把优质和高产这两个优异性状结合起来,同时提高水稻的品质和产量。”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机械网证实,仅供您参考